首頁 真佛道藏 道學

神仙都會青城山
蓮生活佛盧勝彥文集第52冊─小小禪味
1
 
 
 
 
  筆者道家的傳承,是青城派,原是青城山上清宮清真道長的嫡系真傳弟子,我是屬於青城派上清宮清真道長系第十五代的弟子,在台灣,祇有我一人,如今從我學到法的,算是第十六代的弟子。

  四川灌縣的青城山,是四川省的名勝,最高的頂是「呼應亭」,最低的宮是「建福宮」,建福宮的高度是七九三米,上清宮的高度是一二六○米。其間有「緣藝閣」、「青城山門坊」、「雨亭」、「天然閣」、「引勝亭」、「山崩亭」、「凝翠橋」、「五洞天」、「天師洞」、「朝陌洞」、「祖師殿」等等。

  清城山,由於有三十六座高峰,次第的呈露,且由於群峰環繞,宛如古代的城廓,所以才取名為「青城」。青城山是道家的發源地之一,所以又名「神仙都會」。

  在東漢順帝時代,道教張道陵祖師,曾上青城山,在山上結廬傳道,并建立琉璃高座,行法滅鬼,後來張道陵羽化成仙,因此青城山是一座道山。在唐朝時代,道教大大盛行,在青城山周圍二百五十餘里的範圍內,曾經建立起七十多座宮觀,暮鼓晨鐘,學道的人非常多。

  青城山,有「青城天下幽」之稱,因為是林園幽靜,道風悠久,幽美的環境,更有幽幽長遠的山泉,古代隱者的幽居,且有幽趣的天梯,幽雅的古雅涼亭,幽情的道家之音咒,空谷流螢之幽思等等的綜合,才稱「青城天下幽」。

  「上清宮」是清真道長出家修道的地方,位於「天下第五名山」的「青城第一峰」。這個宮,海拔一千六百多米,居最高的一座宮,青城三十六峰盡收眼底。古時詩人陸放翁曾到此一遊,有一首詩留下:「雲作玉峰時北起,山如翠浪盡東傾。」

  入山門的左側,有兩口泉水盈盈的水井,一方一圓,井底的泉水終年汩汩的流個不止,這兩口井就是有名的「鴛鴦井」。另右側有一池清水,形如半月,也是終年不竭不溢,古時傳說麻姑仙女的煉丹之池,故稱「麻姑池」,這是上清宮的古跡。

  上清宮有三大自然風景,日出景色,妙不可言,雲海更使人遐思,另上清宮背後的大面山,浮動著點點螢光,這就是傳說中的神燈,有人傳說,這是青城山的山神,奉神之命,夜間提燈巡山,有人說是眾神祭天的燈,每晚在夜空中,會一盞一盞的高掛夜空之中,人人可見。

  上清宮,奉祭三清祖師,即上清、玉清、太清三位道家的祖師,另張天師的塑像,面部表情是怒目驅鬼之相。

  清真道長,雖在上清宮出家,但有一部份日子也在「天師洞」。天師洞古名叫「黃帝祠」,隋代改名叫「延慶觀」,唐朝改名叫「常道觀」,俗稱「天師洞」。

  「天師洞」是金碧輝煌的道院,是重樓疊閣的。裏面珍藏著唐玄宗的親筆手字石碑,唐代石刻的三皇像,岳飛手書的諸葛亮「前後出師表」,董其昌手書的歐陽修的「醉翁亭記」等等珍品。

  「天師洞」也有三清殿,供奉道教至高無上的三清祖師,金身特別高大,神情肅穆。三清殿後的岩壁上亦留有張天師的塑像,塑像橫眉瞪眼,怒不可遏,一手持劍,一手握五雷印。這是因當年青城山群魔作怪的時候,天師手揮降魔法寶,閃電中五雷齊鳴,群魔震懾,所向披靡。天師舉劍劈石,巨石斷裂成三,石上現出「降魔」二字。天師在降魔當中,使用畫符的筆,向群魔擲去,筆所至,山石皆開,固有「擲筆槽」的遺跡,非常有名。

  青城山,最底下的「建福宮」,其原名是「丈人祠」,建於唐代,原是供奉「寧封丈人」的。寧封,是一為叱吒風雲的古代英雄。是皇帝同蚩尤作戰時,蚩尤用迷霧法,而寧封大顯神通,他腳穿飛天鞋,馳騁衝殺,終於戰勝蚩尤。由於他戰功顯赫,皇帝封他為「五岳丈人」,統管天下五大名山,寧封是四川青城人,所以後人建廟祭祠。

  青城山的「祖師殿」是在「軒皇台」這邊的山,原名是「清都觀」,又稱「真武宮」,建於唐朝年代,殿的位置也很高,清幽之境,舒適宜人,「祖師殿」內有詩文石刻和八仙圖等之壁畫。有名的是,唐睿宗之女,玉真公主曾在「祖師殿」學道。唐代杜光庭及宋代的張愈曾在此隱居。陸放翁的詩:

  山中猶有讀書台,
  風掃晴嵐畫幢開;
  華月冰壺依舊在,
  青蓮居士幾時來。

  寫了「神仙都會青城山」,就想起恩師「清真道長」,清真道長隱居於南投集集大山的蓮台山,如今已羽化登仙。恩師是第十四代的青城道士,我隨之學法甚多,往事如昨,我身懷奇術萬千,有好的機緣,我會把青城宗風的「道家密法」全部寫了出來,以延續第十六代的青城上清宮清真道長的法嗣。
1
    

回歸「無知」
玄門心要
出神之後歸無舍
遊戲歌詠藍采和
騰雲寺蟬蛻仙人
王母與金母
鍾離權十試呂洞賓
九轉玄功
青鳥使者
是有金光覆全身

 

真佛世界全球資訊網©2010 地址: 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240號7樓 電話:+886 2550 8599 傳真:+886 255 65157
True Buddha World Net Copyright©2010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