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一生,「勤儉」成性。這「勤儉」的養成,是命運使然。
我出生寒門,沒有錢。
而沒有錢的生活,祇有「勤儉」。久而久之,便養成了「勤儉」的習慣。
吃最簡單,衣服補的,住得簡陋,安「步」當車。
測量學院四年。我唯一的兩項收入。
一、國防部每月給的學生津貼。
二、稿費。
這兩樣收入,稿費比津貼多,所謂「學生津貼」,是象徵性的輔助費,不能夠有任何預算的。
這也是我勤於寫作的原因,當年,我若收到一張百元新台幣的稿費單,我會跳起來,歡喜一個月。
當年,少尉軍官每個月的薪水,才五佰多元而已。
我的稿費收入,曾令我的同學,人人羨慕,個個眼紅。我雖然「勤儉成性」。但,同學向我借錢,我倒是慷慨大方,例如陳允海同學,岳良佐同學,他們較時常向我借錢,有借有還,再借不難。
郵政局的儲金車,開到學校內,我定時去儲蓄錢,我自以為我存了很多錢,事實上仍很少很少,我的生活,真的非常節約的。
舉一個例子來說吧!
我們很認真的讀書,但每逢假期,我們喜歡參加郊遊與舞會。郊遊與舞會可邀請女校的同學參加,例如省女中、家職、明德高職......等等。
當年,我,徐耀堂同學,傅思黔同學,由我出面,邀請了女校劉美雲同學,盧麗香同學,梁巧明同學去郊遊。
我們擬好的追求對象是。
劉美雲--盧勝彥。
盧麗香--徐耀堂。
梁巧明--傅思黔。
(當年,何以未將盧麗香排上盧勝彥,是因同姓,盧姓很少,心想不可能同姓結婚,故大方的排給其他同學,沒想到,姻緣天定,最後的結果仍然結婚,真是彼一時也,此一時也)
為了星期日的郊遊野餐。我們三個男同學上中華路的夜市場。
用二毛錢「標」下一「把」爛香蕉。
用二毛錢「標」下一「籃」蕃茄〈吐馬賭〉。
到了郊遊地點「頭汴坑」,我們便用香蕉及蕃茄交換女同學的便當(野餐)吃,用最省的費用,換得最好的野餐。這是偉大的計劃。
所謂「標」,是「喊價」的意思。
那天郊遊回來,由於盡興,便大家約好去吃水餃,三個大男人口袋一掏,沒有多少錢,上了水餃館子,六個人竟然叫了「十五個」水餃,一個人平均祇能二個半。搞得餐館老板莫名其妙,女同學大叫「寒酸」。
她們尚不知「香蕉」「番茄」是「標」的呢!
再說,傅思黔送梁巧明回家,坐上計程車,那車價令傅同學心跳加速,回程,傅同學不敢再坐計程車,祇得用走路,走到深更半夜才回到宿舍。
真是「窮開心」啊!
這一類的「寒酸」事特別的多。
蓮生活佛由於小時候窮,再加上讀軍校的生活,軍人的生活也是習慣於刻苦耐勞,所以自始自終的養成了「勤儉」的習性。
我看見自來水流個不停,會主動的去關掉它。
不到天黑不點燈,有用的燈才點,沒有人在的房間,要隨手關燈。連佛堂的燈亦然,白天不點,天黑才點,這是我「勤儉」的習慣。
舊報紙可賣錢,舊罐子也可賣錢。破衣破襪均補了再穿,吃剩的菜,不可拋棄。
告訴大家一個秘密,我有床不睡,睡地上。
蓮生活佛是天生「乞丐命」。
然而,蓮生活佛的心中充滿喜悅,沒有錢不要自卑自憐,有錢,知足常樂,宏願達成,更可帶給人類未來的希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