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,我參觀了第十六屆「大同影展」,那是大同攝影學會主辦的。展出作品琳瑯滿目,美不勝收。其中,我偏好黃純義的「太極舵」、洪碩甫的「古廟」、王微吉的「守護神」、廖俊傑的「護身符」、游添發的「問籤」、陳東烈的「迎神會」等等。我站在這些作品之前,凝視久久,心靈感覺非常充實。
很坦白說,我偶而進到古廟,或故宮博物院,總有一種思古的幽情昇華,那種精神的感受是祥和的,也是古樸的,寧靜中彷彿回到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去,思維輕飄飄的,透著一種無法說出的玄妙。
最近,報章雜誌曾把「現代化」提出討論,一般學者大多著重科技的發展或經濟的前瞻,有一位較偏激的專欄作者認為,要破除現代化的障礙,必須先破除帶有古樸的藝術作品,那位作者認為,這些都是落伍的象徵物,這些落伍的東西不掃除,我們的科技就無法起飛,無法變成現代化的國家。
初讀此文,表面上言之成理,但其實不然,我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說。「科學」就是辦事的法則,而辦事的法則就是事實和經驗,也即是實事求是,精益求精,徹底研究萬事萬物之事實情況為整個國家和全骼民眾謀最大的福利。
原則上說來,科學就是工作,例如,我的工作就是測量,全國的大山無不跑遍,我用的儀器是科學的,我的工作是科學化的,我的測量計算和成果,全是科學的,迅速確貿。
再說,我休憩的時候,我在工作之外研究靈學,喜歡參觀影展和畫展,對古物特別喜愛,讀史書,在精神方面,我是古樸的,我相信因果報應,相信有靈,認為靈魂的存在就是精神不死的實證。
古樸與科學,古樸是一種精神上的修養,而科學是工作的方法,二者之間並沒有衝突和矛盾之處。假如我們仔細的體會,古樸的藝術作品,落伍的象徵物,事實上並不阻礙科學的發展。
我常常想,假如我們肥古樸的藝術作品全毀了,把落伍的象徵掃除,那攝影展覽就照一些「汽車」、「大樓」、「電腦」、「飛彈」等等,試問看了這些機械的作品之後,心靈上反而變成了硬梆梆的麻木,如此對嗎?
我們人類的生活,須要物質的,也須要精神的,科技盡可以發展,經濟盡可以起飛。但精神上 的修養,利古樸的信仰,仍然不能偏廢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