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蓮生活佛 活佛哲思

無諍三昧
蓮生活佛盧勝彥文集第244冊一心的悸動
1
 
 
 
 
  釋迦牟尼佛的精神之一是:
  「無諍」。
  這個精神,在很久很久以前,早就遭佛教徒給遺忘了,不只遺忘,很少有人提及。
  而在俗世人間,這兩個字,似乎沒有什麼作用,莫不是諍來諍去。

  孟子曰:
  「吾豈好辯,吾不得巳也!」
  連聖人亦如此,何況其他!
  佛陀看出,諍有多害:
  一、不公平。
  二、揭露瘡疤。
  三、揚惡。
  四、汙辱。
  五、得罪。
  六、報復。
  七、無所不用其極。
  八、毀損。

  佛說:
  「與對手爭執,你我均受損。」
  佛說:
  「在爭執之中,理智完全喪失,此時,只有不公平的手段。」
  佛說:
  「別無他益。」
  我自己感覺到,在小小的教界,「無諍」蕩然無存。
  佛教教派各立山頭,互不來往,彼此攻訐的,多的是。
  甚至有六大門派,圍攻「光明頂」的幼稚舉止,舉之不勝。
  也有專門鬥爭他人的幫派集團,除自己之外,專門攻擊他人。這些都是「無可奈何」的事,眞是攪動千江水。
  由於悟後。
  早就明白「無諍三昧」了。
  因而只有「不回應」了。」

  我早知:
  「不落言詮。」
  「勿流於言說。」
  「語言無用。」
  我們行者,修的是身清淨、口清淨、意清淨。修行全在於提升及淨化。言語及文字也是一樣的,勿進入「鬥爭」的陷阱。
  在我的內心世界,我趨向「心平氣和」。我想我的說法及寫作,要清淨婉轉,來表達我的善意、誠意、情意。
  我無諍。
  你無諍。
  他無諍。
  一片祥和。

  詩:
  教界吹起了一陣風
  諍而不是淨
  大家爭紅
  何必白眼相向
  口沫紛飛
  忘卻了如來的教義
  欣喜相逢
  門派紛紛而立
  均言最勝
  讓我蹙起了眉峰
1
    

儘量勿惹人厭惡
對人人均有禮貌
不要常常講自己
遇見「無賴」
方便將就些
無來無去無代誌
釋迦牟尼佛吃肉!──佛教改革之一
有關於「道降火宅」
杜順和尚
夢中的皇帝

 

真佛世界全球資訊網©2010 地址: 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240號7樓 電話:+886 2550 8599 傳真:+886 255 65157
True Buddha World Net Copyright©2010 All Rights Reserved